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泰國歷史簡介 - 出發前準備


泰國歷史時間表
泰國從歷史有紀載開始就小國林立,在中國秦朝的時候就開始有紀錄該地的國家。曾經出現在附近的國家有很多像是:素攀地、扶南、陀羅缽地王國、盤盤國、狼牙脩、三佛齊、羅渦國……,這些文化深受印度文化圈不管是在文化()、經濟、建築、宗教……等的影響。之後又有吳哥王朝(高棉帝國,802年-1431)統治下也深受其文化的影響,之後隨著吳哥王朝的漸漸衰弱泰國南方的素可泰王朝開始擴張最後打敗吳哥王朝建立泰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
印度文化圈的範圍 (圖片從維基百科:印度文化圈)
素可泰王朝(1238–1438)的首都定於素可泰Sukhothai),這個王朝的第三任泰王蘭甘亨大帝(泰文:พ่อขุนรามคำแหงมหาราช 英文:Ramkhamhaeng),是泰國五大帝其中一位(泰國五大帝分別為蘭甘亨大帝、納黎萱大帝、達信大帝、馬古大帝、朱拉隆功大帝)他融合流行於素可泰地區的巴利文、吉蔑文加以改造於1283年創製了泰文字母。素可泰王朝末期因為國力衰弱成為阿育陀耶王朝(又稱大城王國,泰語:อาณาจักรอยุธยา,英文:Ayutthaya)的藩屬國在經歷9代的泰王後最後被阿育陀耶王朝取代其都城素可泰也在戰亂中嚴重受損。([新南向] 泰文篇 ~ 泰國旅遊出發前準備
蘭甘亨大帝雕像,手中拿著的書本代表著他創造泰文的歷史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阿育陀耶王朝1351年開始發展直到緬甸1767年大舉入侵而滅亡。這段期間阿育陀耶王朝定都於大城(Ayutthaya)並多次與緬甸發生戰爭,第一次泰緬戰爭發生於1548-1549年這次阿育陀耶王朝大敗緬甸南部的孟族王國迫使孟族人遷都。第二次泰緬大戰發生於1563年,這次泰軍被緬甸擊潰連首都大城都被攻破使得阿育陀耶王朝基本上成為緬甸的藩屬國。1767年第三次的泰緬大戰阿育陀耶王朝最終被緬甸的貢榜王朝所滅。大城古城在經過最後一次大戰後幾乎都被破壞,使得後來的泰國王朝不得以另訂首都。
大城古城區 

阿育陀耶王朝被滅後達信大帝-鄭信帶領著泰國人在東南沿海進行反抗,一步步收復被緬甸所占領的地區,並且還進一步擴大領土建立吞武里王朝1769 - 1782年)。吞武里王朝定都於吞武里,位於現在曼谷舊城區西邊的地區。鄭信除了帶領泰國驅逐緬甸外同時也勤政愛民深受民眾愛戴,被尊為泰國歷史上的五大帝之一。鄭信在1782年的政變中被披耶·訕卡(Phraya San)將軍罷黜,此時鄭信的心腹(義子)帕佛陀約華朱拉洛平定的叛亂同時他也受到人民的愛戴被擁立為王,他將鄭信殺死奪其王位。帕佛陀約華朱拉洛定都現在曼谷的舊城區之地史稱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是為拉瑪一世
達信大帝-鄭信的雕像
卻克里王朝是泰國從傳統王國轉變成君主立憲國家的重要時期。第四任國王拉瑪四世早前到處遊歷並學習當時較為先進的西方知識,並下鄉體會中下階層的困苦生活。成為國王後拉瑪四世聘任英國女教師安娜·列奧諾溫斯(Anna Harriette Leonowens)教導他的兒子,這段事件就是知名電影國王與我的原型。拉瑪四世最後死於瘧疾,其繼位者拉瑪五世也就是著名的朱拉隆功大帝。
朱拉隆功大帝是推動泰國現代化重要的推手稱為泰國現代化之父,因為他學習新式西方教育上任後廢除泰國施行六百年的奴隸制度。同時朱拉隆功大帝斡旋於各西方列強間,通過高超的外交手腕維持泰國在西方國家入侵亞洲時還能維持其主權完整。傳說拉瑪五世有100個老婆擁有133個兒子和44個女兒,期繼任者拉瑪六世也持續推動泰國的現代化,並於1917年建立泰國第一所大學朱拉隆功大學。
國王與我的片段,講述拉瑪四世與拉瑪五世的家教老師安娜的故事

最後要說一下剛剛離世的拉瑪九世蒲美蓬·阿杜德,這位在泰國歷史上在位最有的君王從194669日到20161013日過世為止共在位70年。泰國人非常尊敬他稱他為泰國農業之父,因為拉瑪九世用運皇家的資源改良稻米以及灌溉方式提供給泰國農民使用,並且將皇家的莊園改建成農場提供泰國窮苦人民工作的機會,並將產出的農產品加工販售。

泰國街道上常見到拉瑪九世和皇后的照片
泰國五大帝
  1. 蘭甘亨大帝(Ramkhamhaeng the Great,1239年- 1317年),前面他敘述過他的故事。
  2. 納黎萱大帝(Naresuan 1555年4月25日-1605年),歷史上被尊為泰拳的開創者,後續文章中會有泰拳的介紹還會再講到。
  3. 達信大帝(Taksin 1734年4月17日-1782年4月7日),前面他敘述過他的故事。
  4. 馬古大帝(Mongkut),即拉瑪四世( 1804年10月18日–1868年10月18日,1851年-1868年在位。)
  5. 朱拉隆功大帝(Chulalongkorn,即拉瑪五世,1852—1910年),是為泰國現代化之父。

參考文獻:

  1. http://military.china.com/history4/62/20140425/18468291_all.html
  2. http://www.wtoutiao.com/p/1b3CGN6.html
  3. 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