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太陽攝影:日蝕 & 太陽黑子


2016年3月9日發生的日蝕 (印尼可看到日全蝕,台灣可看到偏蝕),在知道這消息前兩周我就開始打算拍攝這次的日蝕,於是上網查詢看是要怎麼拍攝太陽和日蝕,得到的結果不外乎是必須要遮光不然無法拍攝 (太陽照度約100,000流明,40W日光燈約2100流)。在查詢資料的過程中我看到有人分享使用ND400的減光鏡就可拍攝,剛好我手邊就有一塊ND400的減光鏡所以就先試試看。
看起來已經不怎麼透光的ND400減光鏡
ND400的減光鏡在ISO100, 曝光1/8000s, 光圈6.3的狀況下至少還超過2格多的曝光量,這樣幾乎無法呈現出太陽的細節 (如果觀察日蝕應該是OK),或是把光圈再縮到最小可能勉強可行,但是因為我外接的鏡頭是電子控制光圈所以無法停整光圈大小只能使用最大光圈。
使用ND400減光鏡似乎不夠將太陽光減弱到可拍攝到細節的狀態
於是我在查詢資料的過程中看到有種東西叫做太陽濾膜 (原本產品名稱是AstroSolar Filter,這是由Baader公司所出產後來又被大家稱為, 巴德膜 Baader Filter 太陽濾膜官網)。這個產品能將太陽光強度減少1/10000,而且在可見光的部分幾乎完全通過幾乎不會有色差的問題 (像是中灰減光鏡一樣)。有這個濾鏡就可直接肉眼看太陽跟拍攝影像。
網路上查到太陽濾膜可通過光譜
所以我就上網查網拍上的產品幾乎都是給天文望遠鏡使用的產品 (聽說是可直接買到太陽濾膜但是我網路上找不到),還好因為天文望遠鏡的口徑都比較大因此我就買了一個10cm口徑使用的產品給67mm口徑的鏡頭使用。太陽濾膜看起來就像是鋁箔紙一樣會反光,透過濾膜真的看不到對面。
看起來想是鋁箔紙的太陽濾膜
使用太陽濾膜觀測或是拍攝太陽前一定要先使用強光確認濾膜沒有破損,不然有小破洞透過強光,通過鏡頭或是望遠鏡的聚焦會對眼睛和感光元件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使用前需用強光測試確認太陽濾膜沒有破損
這次我要拍攝太陽使用的鏡頭是Tamron 16-300mm的鏡頭轉接到Pentax Q7上,Pentax Q7是1/1.7"的感光元件,因此等效焦距為1380mm,在NASA關於日蝕和月蝕資訊的網站上 (http://eclipse.gsfc.nasa.gov/eclipse.html)有張圖就說明了不同焦距的鏡頭拍攝太陽大小的示意圖。
NASA提供不同焦距拍攝太陽大小的示意圖
有相關資訊後我在日蝕的前一天就先去測試如何拍攝和後製,拍攝過程和後至如下。
  1. 架設相機,並放上太陽濾鏡,確認OK後再開機。
  2. 鏡頭對焦,我是用手動對焦以太陽黑子作為對焦點
  3. 設定曝光條件,我的經驗是我是使用權恆測光的狀態下約少2格曝光強度。可能的將快門拉快,這樣除了可降低輕微震動的影響另外太陽本身也會移動,還有就是太陽上有些隨時變動的細小構造像是太陽上的米粒組織 (granules,因為能量流動造成的構造)也希望可拍攝到,所以最後設定快門速度都是1/1000以上。
  4. 關機前太陽濾鏡都不會從鏡頭前拿下來。
  5. 因為太陽光照射地面是全光譜的白光所以透過濾鏡拍攝也是白色的,因此如果要得到一般我們認知的橘紅色太陽則必須使用raw檔調整RGB和色彩調整。
  6. 最後再加強銳利度和對比這樣可將太陽上細微結構給呈現出來。
  7. 最後再裁切到自己喜歡的大小。

相機開機前一定要確認太陽濾鏡已經放在鏡頭前保護
一開始取得的影像是白色的太陽
後至調整色彩和銳利度和對比
經由裁切凸顯主題
100%檢視下的太陽黑子,太陽上米粒構造也可拍攝到
2016/3/9當天全台只有南部東部部分地區有出大太陽,非常幸運的高雄萬里無雲是所以時間一到我就馬上按照前一天測試的結果下去拍攝,最後的結果讓人滿意。
運氣非常好當天萬里無雲,PM2.5又很低
拍攝時的原始影像,拍攝條件ISO400, F6.3, 1/1600s, 
最後完成之影像

追蹤我的小故事,給我按個讚Facebook粉絲團  阿堡的世界 分享生活 x 旅行

其他主題
  1. 戀英國
  2. 墾丁秘境
  3. 探索北極
  4. 高雄
  5. 攝影
  6. 閒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